為適應新時代新要求,進一步加大品牌建設力度,全面提升我市品牌建設水平,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關于新時代推進品牌建設的指導意見》(發改產業〔2022〕1183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新時代推進品牌建設的實施意見》(鄂政辦發〔2022〕48號)精神,武漢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組織起草了《關于新時代推進品牌建設的行動方案(公開征求意見稿)》(見附件),現向社會各界征求意見,有關意見請于8月22日前反饋至武漢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公眾可以通過以下途徑和方法提出意見:
一、通過信函將意見寄至:武漢市江漢區香港路259號(郵編430015)武漢市市場監督管理局質量發展處,并注明“關于新時代推進品牌建設的行動方案意見建議”字樣。
二、通過電子郵件將意見發至:[email protected]
三、聯系人:譚賢豪,電話:027—85633213
?
?
武漢市市場監督管理局
2022年8月8日
附件:
關于新時代推進品牌建設的行動方案
(公開征求意見稿)
為適應新時代新要求,進一步加大品牌建設力度,全面提升品牌建設水平,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關于新時代推進品牌建設的指導意見》(發改產業〔2022〕1183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新時代推進品牌建設的實施意見》(鄂政辦發〔2022〕48號)精神,結合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總體思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品牌建設的重要指示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立足新發展階段,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深入實施質量強市戰略,以企業為主體,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965”產業集群為重點,以標桿引領為抓手,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加強產業和區域品牌建設,優化提升品牌服務,營造品牌發展良好環境,持續擴大武漢品牌影響力,不斷推動武漢品牌建設邁上新臺階。
(二)發展目標。到2025年,品牌創建培育提升機制基本建立,品牌對產業提升、區域經濟發展、一流企業創建的引領作用更加凸顯,基本形成市級、省級、國家級梯次進位的品牌體系,武漢品牌的知名度、美譽度和創新力、影響力顯著增強。
——有效注冊商標總量達到50萬件以上,國際商標注冊總量達到300件以上,有效地理標志注冊總量達45件以上;主導和參與制修訂國際標準90項以上、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達到5000項以上。
——品牌經濟占全市經濟比重達60%以上,入圍中國最具價值500強的武漢品牌8家以上,獲得中國質量獎(含提名獎)14項以上,獲長江質量獎單位(組織)30家以上,力爭認定“湖北精品”60個、“武漢精品”100個。
到2035年,品牌建設成效顯著,品牌經濟成為推動武漢高質量發展和創造高品質生活的有力支撐,形成一批質量卓越、優勢明顯、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品牌、產業品牌、區域品牌,布局合理、競爭力強、充滿活力的品牌體系全面形成,武漢品牌綜合實力進入全國同類城市前列。
二、培育產業和區域品牌
(三)提升制造業品牌。圍繞打造“武漢制造”,實施優勢產業品牌提升工程,支持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光電子信息、生命健康、高端裝備、北斗等產業向“產品+服務”轉型,培育50個科研開發與技術創新能力強、質量管理優秀的領軍品牌和智能制造、服務型制造標桿品牌。實施制造業“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行動,支持家電、家具、服裝、家紡、食品等消費品工業發展個性化定制、柔性生產,培育20個以上設計精美、制作精細、性能優越、附加值高的高端消費品。
(四)壯大服務業品牌。圍繞建設全國現代服務業基地,培育一批年營業收入過100億元的知名服務企業、50個全國知名的服務業品牌。辦好中國(武漢)文化旅游博覽會,建設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設全國重要的區域金融中心,叫響湖北東湖科創金融、雙碳綠色金融、中部資本市場品牌。圍繞打造全國數字經濟發展高地,面向產業數字化需求,聚焦人工智能、5G、工業互聯網、智慧城市、智慧農業等領域,培育“武漢云”等優質數字化品牌。
(五)提升農業品牌。大力發展洪山菜苔、蔡甸蓮藕等農產品品牌示范基地建設,推動品牌“以點帶片、由片成區”式發展,不斷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加強農業“名企名品”培育,將品牌建設與標準化基地(園區)建設、“三品一標”產品認證緊密結合。打造“江城百臻”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每年新增建設市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基地10個、“三品一標”農產品30個。
(六)優化“武漢建造”品牌。發揮中建三局、中鐵大橋局等龍頭企業引領示范作用,做強做優“武漢地鐵”“中南設計”等品牌,擦亮武漢“設計之都”和“橋梁制造產業基地”名片。鼓勵企業加大先進建造技術研發投入,推行工程建設項目全周期數據共享和信息化管理,提升“智能建造”水平。建立現代工程建設質量管理體系,打造精品建設工程,力爭每年創建國家優質工程3至5項。
(七)激活老字號。健全老字號保護、傳承、創新、發展長效機制。開展老字號保護發展行動,完善老字號名錄,舉辦老字號嘉年華等活動,推動老字號數字博物館建設,支持老字號打造文化特色濃、品牌信譽高、市場競爭力強的品牌。支持武漢老字號積極爭創中華老字號、湖北老字號,對評定為中華老字號、湖北老字號和武漢老字號的,分別給予50萬元、30萬元、10萬元一次性獎勵。
(八)發展區域品牌。支持各區圍繞區域優勢特色產業,推動生產要素優化整合和產業結構調整,進一步鞏固提升“世界光谷”“漢口北”等特色產業名片,打造一批產業名區。推動江漢路步行街、光谷步行街、楚河漢街等重點商業步行街業態提升。提升航空路、中南中北等6個商圈建設水平,形成一批國際一流商圈。支持武昌古城、漢陽古城、漢口歷史風貌區品牌創建,打造一批世界級歷史人文旅游集聚展示區。
三、支持企業實施品牌戰略
(九)強化科技賦能。圍繞打造全國科技創新高地,持續實施高價值專利培育工程,支持企業圍繞知名品牌產品布局培育50件高價值專利、100項高價值專利產品、50個高價值專利組合。支持品牌企業聯合新建100家市級以上創新平臺和50家新型研發機構,協同解決核心關鍵技術、關鍵共性技術問題,培育品牌發展新增長點。
(十)推進質量提升。深入實施中小企業質量提升行動,每年完成200家以上中小企業質量提升工程。積極參加全省“萬千百”質量提升行動,推行首席質量官、首席品牌官制度。支持企業爭創中國質量獎、長江質量獎,組織評定武漢市市長質量獎,鼓勵各區設立區長質量獎,形成政府質量獎梯次培育體系。
(十一)塑造提升品牌形象。支持企業強化商標品牌資產管理,加強核心價值、特色形象的提煉挖掘,推進產品設計、文化創意、技術創新與品牌建設融合發展。引導企業實施商標品牌戰略,建立涵蓋一二三產業重點“商標品牌名錄”并實施動態管理,提升商標品牌指導站的服務水平和工作效能。鼓勵重點行業和領域企業開展品牌建設行動,培育一批重點行業和領域精品,打造全國知名品牌企業和品牌產品。發揮品牌標桿示范作用,引導區域、行業、企業開展對標提升行動,增強品牌培育和管理能力。
(十二)豐富品牌文化內涵。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推動荊楚文化元素融入武漢品牌創建,弘揚歷史典故、地域生態、自然地理、民族文化等特質,培育兼容產業特性、現代潮流和鄉土特色、民族風情的優質品牌,彰顯武漢品牌文化特色。
(十三)認定推廣“武漢精品”。構建“中國精品”“湖北精品”和“武漢精品”梯次培育體系,將“武漢名品”認定轉為“武漢精品”認定。制定《“武漢精品”認定管理辦法》,認定范圍由產品、服務擴展至產品、服務和工程領域。鼓勵獲得“武漢名品”“武漢精品”的單位爭創“湖北精品”“中國精品”,對被認定為“中國精品”“湖北精品”和“武漢精品”的,分別給予50萬元、30萬元、10萬元一次性獎勵。鼓勵企業在重大裝備和重點工程中使用“武漢精品”。對獲得“武漢精品”認定的企業,給予境外商標注冊、境外展覽項目等相關資金扶持。
四、夯實品牌建設基礎
(十四)加強品牌保護。完善《武漢市優勢商標名錄》,嚴格開展馳名商標認定申請和重點保護,動態管理轄區內馳名商標工作臺賬,嚴厲打擊商標侵權等違法行為。建強武漢知識產權保護中心、武漢(汽車及零部件)知識產權快速維權中心。
(十五)提升質量基礎設施。積極支持湖北省產品質量信息平臺建設,發布以日常消費品為重點的產品質量信息和流通領域商品質量抽檢結果。積極創建5家國家級質檢中心、計量測試中心、標準驗證中心及5家以上覆蓋全國的省級中心。探索建立10家以上市級中試公共服務平臺,提升質量基礎設施“一站式”服務站建設水平。
(十六)加大資金支持。將企業品牌創建提升推廣活動納入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農業產業化、服務業發展引導、市場監督管理、知識產權轉化引導及發展等現有專項資金支持范圍,支持各區、各部門和企業開展自主品牌建設。鼓勵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向企業提供以品牌為基礎的商標權、專利權質押融資和知識產權證券化產品。積極參與湖北品牌發展基金項目,為優質武漢品牌提供金融服務和運營支持。
(十七)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支持企業實施品牌人才提升計劃,完善品牌人才引進和培養機制,提高品牌創建、運營和管理能力。開展品牌企業領軍人才和品牌實用人才培訓,培養一批具有國際視野和品牌管理專業素質的企業家、管理人才。弘揚武漢工匠精神,加快培養老字號技藝傳承人,以隱形冠軍、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瞪羚企業等為重點,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
(十八)優化品牌服務。積極對接湖北省品牌建設促進會,建立品牌培育戰略合作關系,打造精品,建立品牌評價標準體系,開展品牌價值評估、品牌維權等服務。積極參與湖北省品牌建設標準化專業技術委員會、長江品牌發展聯盟、湖北品牌發展智庫工作。
五、擴大品牌影響力
(十九)擴大品牌消費。支持品牌企業創新開展區域首店、行業首牌、品牌首秀和新品首發等“四首”活動,積極參加“雙品網購節”、全國消費促進月等活動。創新數字化消費新場景,持續培育新型消費。支持武漢品牌企業發放產品消費券,廣泛開展品牌產品消費者體驗活動,引導消費者關注、認可、信任并選擇武漢品牌。
(二十)引導品牌國際化。持續推進與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中國辦事處聯合開展馬德里商標國際注冊培訓,幫助開展國際商標注冊及專利申請,力爭工業出口企業國際商標注冊率達60%以上。支持武漢企業以參股、換股、并購等形式與國際品牌合作。支持武漢品牌參加進博會、消博會、華創會等大型展會及國際重大交流活動,積極參與外貿“荊楚云展”活動。
(二十一)加強品牌文化建設。推進全民質量教育,廣泛宣傳武漢城市質量精神,倡導追求卓越的管理理念。開展針對企業家、員工、消費者等各層次的質量品牌培訓,增強質量品牌意識,讓使用品牌、保護品牌觀念深入人心。引導企業把工匠精神納入質量文化建設,使工匠精神成為企業決策者、經營者和全體員工共同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支持高等院校、職業院校與有條件的企業建立實習實訓基地,建立質量人才培養基地。
(二十二)加強品牌宣傳推廣。充分利用“3.15消費者權益保護日”“質量月”“4.26知識產權宣傳周”等活動,加強對品牌消費意識和品牌建設經驗的宣傳,推動全社會形成愛護品牌、享受品牌的良好氛圍。積極推進行業和地方特色品牌創建活動,鼓勵開展武漢品牌展示專題活動。充分發揮各類媒體和各單位品牌文化傳播的作用,講好武漢品牌故事。利用城市形象推介、展會、博覽會等活動,搭建“武漢名品”“武漢精品”展示、推廣的公共服務平臺,將武漢品牌推向全國。
六、保障措施
(二十三)加強組織領導。加強黨對新時代品牌建設工作的領導,健全“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聯合、企業主責、社會參與”的品牌建設工作格局,要把黨的領導貫徹到品牌建設工作的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
(二十四)完善工作機制。將品牌建設工作納入我市全面依法治國專項考評市場監管質量工作成效指標。各區、市質量強市工作委員會各成員單位要按照職能分工,明確目標任務,切實履行職責,協同配合,形成合力,扎實推進品牌建設工作。
(二十五)加強政策扶持。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力度,鼓勵和引導更多的社會資金投向品牌建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構建適宜品牌發展的產業生態和制度環境。不斷完善品牌建設支持政策,鼓勵企業加大品牌建設投入、建立品牌管理體系、提高品牌培育能力。大力宣傳黨和國家品牌建設工作方針政策,將品牌文化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重要內容,納入公益宣傳。